香港的汉基国际学校、德瑞国际学校、香港国际学校的每年毕业生都去哪了呢?就读国际学校课程的学生,后续毕业后就读的大学有哪些呢?这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好奇,之前也有不少家长想要我出一篇关于毕业生去向的文章,现在香港国际学校的毕业生自愿填报也差不多了。
Sophie姐送上7所香港热门国际学校2021年的升学情况,让家长从另一方面了解学校的升学实力。真实的升学成绩怎么样?让我们一起看看。
01、英基国际学校(ESF)
自一九六七年由港英政府创立以来,香港最大的国际学校就是英基学校(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简称 EFS)。英基提供3-18岁的K12教育,这所办学机构有22所学校,其中包括5所幼稚园、9所小学、5所中学、2所私人独立学校,2所提供初等至中等教育,1所学校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有着“性价比最高的国际学校”的口碑。
2021/2022年学费:
小学(1-6年级):115,800港元
中学(7-11年级):133,800港元
高中(12至13年级):140,700港元
2016-2020年入学毕业生:
香港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加拿大大学
伦敦大学
华威商学院
伦敦皇家学院
剑桥大学剑桥
纽约大学
加州大学
波士顿大学
芝加哥大学
卡耐基梅隆大学
哈佛大学
华盛顿大学
斯坦福大学
02、李宝椿世界联合书院(UWC)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Li Po Chun United World College of Hong Kong)是全球17所联合世界书院之一,共有80多个国家的学生在这所寄宿学校学习。学校只提供2年的 IBDP课程。《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说,在常春藤盟校,大学的录取比例在全球最高。
2021/2022年学费:
本港学生:港币277,000
留学生:港币36万元
2020年升读学校名单:
哈佛大学
哥伦比亚
康奈尔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梅隆卡耐基大学
芝加哥大学
波士顿大学
纽约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
伦敦皇家学校
杜伦大学
爱丁堡大学
悉尼大学
加拿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03、哈罗国际学校(HISHK)
一所英式走读和寄宿学校,是英国著名学府哈罗公学在香港的分校(Harrow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哈罗公学于2012年开放招生,成为亚洲地区的第3所分校。这所学校设有普通教育文凭高级程度考试,简称“A-level”。香港提供英式独立学校教育,以供幼稚园至中学13年班的学生。
2021/2022年学费:
2020年升读学校部分名单
哥伦比亚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迪克学院
剑桥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
爱丁堡学院
巴斯大学
帝国理工大学
04、耀中国际学校(YIS)
耀中是一所国际学校,其课程以英文及中文教授,内容上兼备中西文化,同时实行双校长制。上课时,两位班主任也是一中一西,一起设计课程,共同授课。让儿童在国际化的文化氛围中,成就相容的东西文化的独立人格。学校提供“一条龙”优质教育,学制涵盖幼儿、小学、中学教育证书到国际中学会考证书及国际大学预科文凭课程。
2021/2022年学费
2020年升读学校部分名单:
耀中深受多元文化熏陶且勤奋好学的学子,每年不断在香港乃至全球取得骄人成绩。耀中毕业生的大学取录名单包括:
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
圣安德鲁斯大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杜伦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
伦敦国王学院
华威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皇家兽医学院
斯坦福大学
芝加哥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康奈尔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西北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05、加拿大国际学校(CIS)
创建于1991年的香港加拿大国际学校,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和预科“一条龙” IB课程。它与一般的国际学校一样,以英语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并且对中文教育极为重视。近年来,学院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包括兴建中国文化中心,安排学生到内地上课,预科生去内地金融企业、银行和酒店等机构实习,学生毕业后都拥有中文听、读、写、写的沟通能力,甚至可以进行口头分析、写作、写作等。
2021/2022学年学费
2019-2021年升读学校部分名单
波士顿大学
布朗大学
康奈尔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
皇后大学
麦克马斯特大学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多伦多大学
约克大学
爱丁堡大学
伦敦国王学院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06、弘立学院(ISF)
这个由已故光纤之父高锟创办的一条龙学校,重视双语环境,尤其是中文和普通话,例如小学阶段,不论本地学生还是外籍学生,都要学习中文。每日70%的人使用普通话,30%的人使用英语。从严格意义上讲,弘立是一所私立学校,但由于课程及学费足够国际化,所以校舍被列为国际性学校。
许多家长钟情于中文学习,含有中国文化元素,学校会庆祝中国传统节日,通过活动,学习深层文化,如新年活动研究春节文化的由来、重阳节活动学习“寻根”等。
2021/2022年学费:
小学一至五年级预备班:港币197,920元*
六至十年级学生:港币229,950元*
十一级和十二级:港币249,970
2020年升读学校部分名单:
迄今为止,他们已经收到了来自全球117所大学和学院的409份录取通知书,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包括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帝国学院、杜伦大学、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牛津大学、史丹福大学、都柏林三一学院、悉尼大学及香港大学。今年的毕业生更多的是获得了33个奖学金,总金额超过1,500万港元。
07、沪江维多利亚学校(VSA)
沪江维多利亚学校(简称 VSA)是全港第一所获得小学、中学和预科国际文凭项目认证的“一条龙国际文凭学校”。学院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自身卓越的学术成就、个人认知发展、国际视野的培养,教师还教学生《弟子规》,灌输经典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学校各班有两名教师,一名负责英语教学,一名同时讲授一名,这也是学校语文水平显著的原因。VSA也是私立学校,但是它是国际学校,一般都是国际学校。
学校学费:
2020年升读学校部分名单:
波士顿学院
洛杉矶加州大学分校
南大学
伦敦国王学院
伦敦政治经济研究所
迪伦学院
Monash大学
锡蒙·弗雷泽大学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悉尼学院
香港高校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随着秋季学期的成绩出炉,
许多未雨绸缪的小伙伴最近都在为毕业后的去路
早早做起了打算——
留学,选哪个国家比较好?
今天大师兄就给大家细细分析
中国人最爱去的几个热门留学国家
各自的优缺点~
英国
英国作为老牌教育强国,
以其特别的做派和迷人的风情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前往。
英国留学的优势非常显著,
3年本科、1年硕士的学制对于重年龄焦虑的中国职场非常友好,
而大量自费博士的招生,也是追求院校排名和名气的同学的福音。
不过相对应的,
英国留学的劣势在于花费相对较高,
特别是伦敦地区开销很大,
毕业后定居和移民的可能性也较小。
世界排名
QS世界排名前100:16所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UCL、爱丁堡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KCL、LSE、华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杜伦大学、伯明翰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利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
QS世界排名前200:26所
除上述QS前100外,还有诺丁汉大学、QMUL、兰卡斯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卡迪夫大学、约克大学、巴斯大学、利物浦大学
QS世界排名前500:45所
除上述QS前200外,还有雷丁大学、阿伯丁大学、苏塞克斯大学、拉夫堡大学等等
学制与录取标准
一般来说,英国院校
本科:3年制,雅思6-6.5(小项不低于5.5-6)
硕士:1年制,对中国申请人有院校和成绩清单,雅思6.5-7(小项不低于6-6.5)
博士:3年制,可自费,雅思7(小项不低于6.5)
语言不足的同学可以选择上语言班;
成绩不足的同学可以考虑多读1-2学期预科课程。
学费及开销
一般来说,英国院校
本科学费在25w人民币左右一年,
授课制硕士学费全程在30w左右,
博士自费在20w人民币左右一年。
生活费方面,
伦敦地区物价和房租标准比其他地区都要显著高出一截,但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生活方式,开销之间出入也比较大,
参考生活开销在20-30w人民币一年。
综合评价
申请难度:较难
国家特点:学校多|学制短|排名好|开销大
适合人群:
· 看重院校排名、留学国家名气
· 没有移民、定居需求
· 资金预算充足
大师兄俏皮话:适合追求体面、规矩,热爱英伦范的你~
加拿大
加拿大作为美国的“后花园”,
以其较强的民族包容性和友好的移民政策在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留学生的关注,
甚至还有美国和加拿大“抢留学生”的趣味新闻。
不过,加拿大留学较为吃亏的是
众多本地认可度极高的大学在世界排名上并不出彩,
因此有意毕业后回国发展的同学
在留学院校的选择上比较有限。
世界排名
QS世界排名前100:3所
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UBC
QS世界排名前200:8所
除上述QS前100外,还有蒙特利尔大学、艾尔伯塔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滑铁卢大学、西安大略大学
QS世界排名前500:17所
除上述QS前200外,还有渥太华大学、卡尔加里大学、西蒙菲莎大学等等
学制与录取标准
一般来说,加拿大院校
本科:4年制,雅思6-6.5(小项不低于5.5-6)
硕士:1.5-2年制,雅思6.5-7(小项不低于6-6.5)
博士:4-8年制,偏工作制,对学生科研背景和学术工作经验有要求,雅思7(小项不低于6.5)
语言不足的同学可以选择上语言班;
成绩不足的同学可以考虑多读1-2学期预科课程。
学费及开销
一般来说,加拿大院校
本科学费在25w-30w人民币左右一年,
授课制硕士学费全程在30w左右,
博士多为非自费,需要在学校从事TA、RA工作,有一定收入。
生活费方面,
多伦多和温哥华两个大城市的生活开销相对较高,其他地方上物价较为平稳,但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生活方式,开销之间出入也比较大,
参考生活开销在20-30w人民币一年。
在加拿大,留学生每周可以合法工作20小时,
留学生们也可以用这一时间来赚钱补贴生活。
综合评价
申请难度:中等
国家特点:高排名学校少|好移民|多民族国家
适合人群:
· 有毕业后移民、定居需求
· 资金预算充足
大师兄俏皮话:适合热爱自然山水,不爱内卷的你!
美国
说到海外留学,
相信许多小伙伴的第一反应不是英国就是美国了,
而美国作为从留学潮一兴起就迅速成为热门留学胜地。
美国留学的优点也非常明显,
排名高且院校名气大、选择多,
毕业之后回国的认可度也很高,
或是想留在当地定居或移民也不是全无可能。
至于美国留学的缺点,
人身安全、种族攻击等问题肯定是留学生最大的顾虑,
其次美国留学的开销也不算低,
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
或是愿意半工半读的同学选择。
世界排名
QS世界排名前100:28所
MIT、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理工、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JFU、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LA、纽约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杜克大学等
QS世界排名前200:45所
除上述QS前100外,还有波士顿大学、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
QS世界排名前500:87所
除上述QS前200外,还有迈阿密大学、东北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波士顿学院、史密斯学院等等
学制与录取标准
一般来说,美国院校
本科:4年制,雅思6-6.5(小项不低于5.5-6)
硕士:1.5-2年制,雅思6.5-7(小项不低于6-6.5)
博士:4-8年制,偏工作制,对学生科研背景和学术工作经验有要求,雅思7(小项不低于6.5)
语言不足的同学可以选择上语言班;
成绩不足的同学可以考虑多读1-2学期预科课程。
学费及开销
一般来说,美国院校
本科学费在30-35w人民币左右一年,
授课制硕士学费全程在30-40w左右,
博士多为非自费,需要在学校从事TA、RA工作,有一定收入。
生活费方面,
每个同学的生活方式不同,开销之间出入也比较大,
参考生活开销在20-30w人民币一年。
但美国高校也有大量的奖学金机会,
也有很多留学生可以兼职的工作来赚钱补贴开销。
综合评价
申请难度:较难
国家特点:学校多|排名好|开销大 | 机会多
适合人群:
· 看重院校排名、留学国家名气
· 保留移民、定居选择
· 想要进入世界百强企业实习、工作
· 资金预算充足
大师兄俏皮话:推荐热爱健身的社交达人选择!
澳洲
综合来说,澳洲留学是一个比较中庸的选择,
学校入学门槛比较灵活,
也有不少排名高、知名度广的高校。
澳洲的开销不算很低,
但相较于英美还是比较划算的,
而且毕业后想要留在当地工作或是移民的政策也很不错,
因此许多同学在申请时都会考虑加上一两所澳洲的学校作为“保底”。
但是在生活环境方面,
澳洲的山水可以说是对动植物非常友好,
有大量的巨型昆虫、野生动物等,
适合勇敢的小伙伴选择。
世界排名
QS世界排名前100:7所
澳国立、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莫那什大学、西澳大学
QS世界排名前200:12所
除上述QS前100外,还有阿德莱德大学、悉尼理工大学、卧龙岗大学、科廷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QS世界排名前500:38所
除上述QS前200外,还有南澳大学、堪培拉大学等等
学制与录取标准
一般来说,澳洲院校
本科:3-4年制,雅思6-6.5(小项不低于5.5-6)
硕士:1.5-2年制,雅思6.5-7(小项不低于6-6.5)
博士:4-8年制,偏工作制,对学生科研背景和学术工作经验有要求,雅思7(小项不低于6.5)
语言不足的同学可以选择上语言班;
成绩不足的同学可以考虑多读1-2学期预科课程。
学费及开销
一般来说,澳洲院校
本科和授课制硕士学费均在20w-30w人民币左右一年,
博士有自费选择,自费学费也在每年20w人民币左右。
生活费方面,
澳大利亚的生活成本不算太高,但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生活方式,开销之间出入也比较大,
参考生活开销在15-25w人民币一年。
综合评价
申请难度:中等
国家特点:排名好|开销中等|蚊虫较多
适合人群:
· 比较看重院校排名、留学国家名气
· 有移民、定居打算
· 有一定资金预备
大师兄俏皮话:适合不怕蚊虫的勇敢探险家!
「来源: |东西儿童教育 ID:eastwest_edu」
逃妈的话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今年三月的一条重大新闻,上海开始实行“名额分配到校”,那时候就引发了关于“鸡头”还是“凤尾”的大讨论。对于学习“还不错”但是并不拔尖的很多孩子,可能是一个重大的选择,我们来看看通过科学的研究和统计,到底是哪个选择更有利于孩子吧。
文丨周滢滢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今年,哈佛大学录取率再创新低,仅有4.5%;而其他世界名校的录取率,也都持续走低,竞争激烈。
对精英名校孜孜以求的背后,却是高居不下的名校辍学率。根据EIC教育报告,2013年常春藤的中国学生中,只有75%能顺利毕业。
这些百里挑一的“爬藤胜利者”,进了大学以后,却有如此惨淡的收场。除了文化差异、社交障碍、学习能力跟不上等问题外,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想,这些拼命挤进名校,却只能成为“二流甚至三流学生”的孩子,当初如果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所稍微普通的学校,成为那里的“一流学生”,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曾在“谷歌时代精神”Google Zeitgeist的论坛上,分享了两组数据:
一组,是哈佛大学和普通学校,攻读数学、科学学位学生的毕业率对比;
另一组,是不同层次学校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结果发现,在名校“垫底”的学生,毕业后的表现和成就,可能远远不如,普通学校里的顶尖学子。这在国外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响。
Gladwell在演讲中倡议家长和学生:不一定要选择哈佛这样的顶尖名校,选择一所普通的学校,也许会更好。
在谷歌演讲中,Gladwell将这种不顾一切追求名校的行为,称为“精英机构认知障碍”(Elite Institution Cognitive Disorder,简称EICD)。
他认为,这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通病,我们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都在受这一认知障碍的困扰,却不自知。
▲ Gladwell是《纽约客》杂志的撰稿人,《异类》等多部畅销书的作者,作品涉及多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还提出过广为人知的 “一万小时原则”
01
从考上名校的"佼佼者"
到"辍学者"
我们倾向于夸大精英机构的重要性,却低估了处于层次结构底层的代价,因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
比如,都希望孩子去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大学,以便他们毕业后能进入最好的公司工作。但是,选择精英大学或精英机构,一定比其他选择更好吗?
Gladwell展示了一组有关“不同学校学生,最终获得STEM学位情况”的数据。他表示,虽然每年理工科毕业人才都很紧缺,但是依然有很多原本打算攻读数学、科学等STEM学位的学生,到了大学第二年就放弃了STEM学位。
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是因为,科学和数学很难,需要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而我们并没有这么多足够聪明的学生。
▲ 哈特威克学院STEM学位获得情况
可是,对比一所顶尖名校和一所普通学校的情况,就会发现问题。
哈特威克学院(Hartwick College),位于美国纽约州北部的小型文理学院,它在美国文理学院中排一百多名。
在这所普通的学校里,那些希望攻读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学生中:
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全部都获得了STEM学位;
排名中间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获得学位;
而排名靠后的学生,很多都选择放弃了STEM学位,甚至辍学。
我们似乎很容易归纳为:能否获得STEM学位,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呈正相关。
▲ 哈佛大学STEM学位获得情况
所以,在哈佛这样的大学,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应该像哈特威克学院的优等生一样,获得STEM学位。
可事实并非如此,哈佛大学居然与哈特威克学院,有着相似的情况。
在哈佛大学:
那些成绩靠前的孩子,也都能获得STEM学位;
而成绩靠后的学生,大多放弃了STEM 学位,转到其他更容易的专业,甚至是辍学。
尽管这些在哈佛位处“中下游”的孩子,其实都很聪明,他们的SAT成绩,也比哈特威克学院排名最靠前的学生还要高。
不仅仅是哈佛和哈特威克学院,在任何一所大学,无论学生的SAT成绩如何,这方面都有着相似的比例数据。
▲ 其余学校STEM学位获得情况
这是为什么?
Gladwell强调:“能否获得STEM学位,和学生的入学成绩,以及认知能力水平,并非直接相关;它更取决于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比如班级排名。”
也就是说,那些在哈佛排名靠后的孩子,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数学能力,其实已经超过了全世界99.99%的学生,他们只盯着自己身边更优秀的学生。
他们在比较中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开始对自己在数学、科学上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不是学理工科的料,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米切尔(Mitchell Chang),还做了一个数据分析。
他发现:大学的SAT分数每提高10分,一个学生成功获得理学和数学学位的比例,就会下降2%。因此,从马里兰大学(SAT平均成绩150)获得STEM学位的几率,要比哈佛高出30%。
Gladwell开玩笑说,当你只能在哈佛“垫底”时,不妨选择马里兰大学这样的学校。
▲ 马里兰大学
“STEM学位更重要,还是把哈佛写在简历上更重要?”Gladwell发出这样的疑问。可是,他很清楚,没有多少孩子在面临哈佛这一选项的时候,会放弃。
因为我们在做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最顶尖、最精英的大学,却低估了一个人位于底层结构所要付出的成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方面的“相对剥夺感”。
02
心理学上的"相对剥夺感"
为了更有说服力,Gladwell分享了另外一组调查,它来自两位经济学家,约翰和盖伊,对经济学博士学生毕业后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了检索分析。
他们对顶尖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的数据进行检测,涵盖包括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斯坦福、芝加哥等各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六年时间里的论文发表记录。
通过对这些论文的质量、频次,进行综合评分,他们得到的结论是:无论什么水平的大学,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毕业后在论文发表上都有很好的成果。
比如:
哈佛的顶尖学子人均发表4.31篇;
麻省理工的顶尖学生发表4.73篇;
多伦多大学3.14篇;
波士顿大学则是1.59篇。
但是横向对比却发现了问题。
那些顶尖名校毕业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学术出版方面反而趋向减少,只有0.7篇,远远少于普通学校里和自己同等能力(同等SAT分数)的学生。
也许,论文发表情况,并不直接与毕业生的成功与否挂钩,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数量,表明一位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投入和成果。
Gladwell还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论文发表的质量和频次,也是评估经济学家的主要方式。而且发表优质论文越多,越容易申请到科研经费,进而在这一学术领域投入更多,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孩子虽然在自己的学校排名靠后,但是,能进入世界顶尖名校,说明他们不输给那些普通学校的TOP学生。
本可以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如今,却落在了后面。
为什么千挑万选的佼佼者,在进入哈佛、麻省等顶尖名校以后,并没有施展出足够的才华,而变得失败?他们进了名校以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这背后其实有个行为心理学上的现象,叫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它最早由美国学者S.A.斯托弗提出,其后经R.K.默顿发展,成为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
它是指,我们不会根据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来进行自我评估,而是依据自己所处的圈子。
通过将自己的处境与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包括财富、美貌、名声等各方面,当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的消极情绪,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
因此,这种感受并非来自一种绝对或永恒的标准,而是产生于比较之间,是一个相对的标准。
学生时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就是一项重要的比较内容。
比如,当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复习考了90分,他会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高兴;但是,当他知道身边人考了100分时,他就不会像之前那样高兴,而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也叫相对丧失感。
这种感受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压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我们也会发现身边有这样的现象:
一个孩子,进了某重点中学,在这所学校里很普通;
和他当初成绩差不多的孩子,进入了一所普通学校,但是名列前茅。
未来,后者也许会因为被重点培养,而得到更多的资源,且更有自信和学习热情,反而超越前者,取得更大的进步。
03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Gladwell为我们带来的两组数据,正好印证了一句中国俗语,“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这一观点不仅在中国,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都有相似的表达。
比如:
日本人说,“做沙丁鱼的头,好过做鲸鱼的尾”。
英美国家的说法是,“做小池塘里的大青蛙,好过做大池塘里的小青蛙。”
教育领域的诸多研究,正在不断表明:普通高校中的优秀学生与顶尖高校中的一般学生相比,表现得更加能干,成绩更加出色,职业抱负上也更具野心。
外滩君也曾发过一篇相关文章,探讨了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因素,会影响个人对做“鸡头”,还是做“凤尾”的实际选择。
比如,东亚文化中的“面子文化”,会使这个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做“凤尾”,来满足自己置身于精英组织的虚荣感。
因此,亚洲学生更容易选择进入哈佛等顶尖名校、或是毕业后进入华尔街等机构,哪怕是成为最底层的学生,或是做不到比别人更优秀。
曾任麻省理工总面试官、多本亲子教育畅销书的作者,蒋佩蓉女士,曾和外滩君在采访中袒露自己的“逆潮流育儿”经历,并在《精英教育这条路,我们要去挤吗》一文中,介绍孩子在求学过程中退而求其次的收获。
蒋佩蓉的大儿子,当初进入一所普通的国际学校就读,而没有选择另外一所竞争更激烈的著名国际学校。
因为竞争小,老大不仅有机会进入网球队,成为了网球队的队长,还收获了出类拔萃的成绩,最终被 MIT 录取。“这是在另外一所著名的国际学校,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她的二儿子,也有相似的经历。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美国的名校,而是一所州立大学。到了三年级暑假,他不仅有选择不完的实习机会,成绩也都几乎全拿 A ,同时修两个系。
“孩子很庆幸自己没有去竞争激烈的顶尖名校,因为在目前的学校里,他才如鱼得水,更健全自信地成长。”
她在文章里表示,那些名校里的普通学生,反而更可能陷入一种自我否定、自卑、乃至抑郁的心理,不如在普通学校名列前茅的学生,有更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和驱动力。
除此以外,很多学生毕业后,还可能依赖名校光环,不愿意谦卑下来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然而社会变化如此迅速,各行各业都在快速洗牌,“名校包袱”太重的学生,优越感太足,不容易重头再来。
Gladwell呼吁,雇佣者不应该过分看重毕业学校,相对而言,在群体中的相对排名,也许对应聘者影响更深。如果某个高大上的雇佣单位,说自己只招收名校毕业生,这在Gladwell看来,是很蠢的行为。
他给学生的建议是,选择本科大学时,如果一所大学你只能勉强“挤进去”,那还不如去你的第二选择或第三选择,因为你在其中的相对位置,可能会影响你的自我感觉,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而作为家长,也不要每天每时每刻,都和邻居的孩子,和同一所学校的孩子做比较。希望在养育孩子方面,我们能摆脱或超越“精英机构认知障碍”,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不管怎样,当你下定决心挤进“精英名校”,在享受它所带来的丰富资源、人脉、名声的同时,也要做好承担位于组织底层,所面临的压力和风险。
主要参考视频资料来自YouTube.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